close
 
 

其實有線電視的數位化問題更值得我們關心。無線電視的頻譜雖然是保障基本收視權益的公共資源,但主宰著台灣八成以上收視戶權益的有線電視,其數位化成功與否更影響普羅大眾的生活。

         

【聯合新聞網-數位資訊 2009/03/31文/李學文】

 

假日午后小憩一番之後,信手拿起搖控器打開電視,看到某家電視台的一個NEXT( 節目預告) 如下︰ 14:00 灌籃高手 16:00 倚天屠龍記 18:00 逃學威龍。我感到有些恍惚,以為自己還在睡夢中,這節目菜單多年前似曾相識,舉頭看看牆上日曆,標示的是20093月,確定自己是清醒的。

 

台灣電視發展史有好幾十年,從黑白到彩視,從無線到有線,從類比到數位。

 

早期還有人倡言電視數位化之優勢,便是因為壓縮技術日新月異而倍增的頻道數,一個無線電視的數位化,已使得此種論調捉襟見肘。

 

原本辛苦經營的一個頻道,一會兒變成了四個,在內容沒有明顯增加的情況下,不是拿老舊節目不斷重播,就是同一個節目在不同頻道隔些時間輪播,活像NVOD(Near video on demand)的翻版。 如果多頻道能突顯數位化的優勢,那麼數位化可能給民眾的感受並不那麼正面。

其實有線電視的數位化問題更值得我們關心。無線電視的頻譜雖然是保障基本收視權益的公共資源,但主宰著台灣八成以上收視戶權益的有線電視,其數位化成功與否更影響普羅大眾的生活。

 

除了強調時光平移、電子節目選單等服務之外,我認為,利用數位化特性所成就的創新內容可能才是成功與否的關鍵。舉幾個例子來說明︰

 

幾年前筆者參加公共電視所舉辦的INPUT-世界公共電視大展,看到幾個讓人驚豔的節目,至今難以忘懷。

 

其中一個英國的節目叫做 Autopsy(中譯︰ 解剖生死)。該節目大膽利用已故之病體解剖來分析諸如各式癌症、肝硬化,與心血管等諸多疾病的情境。

 

製作單位將病體放置於如一個冰箱大小的透明櫃中,使用大量快乾膠注入櫃中,將病體固定。此時,利用電鋸將櫃子橫向剖開,透過HDTV(數位電視的一種應用)高畫質的鏡頭,只見染病的器官被病菌感染的細節、微血管與神經的脈絡一覽無遺,此時,搭配專業醫師的講解與現場觀眾的互動,將病學與病理解析得透徹淋漓,就算對醫學一竅不通的我,也因其畫面而震憾不已,永誌難忘,亦對於某些病理學長點兒知識。

 

另一個叫做"betrayal boyfriend" (中譯︰「我真的需要這筆錢」) 的西班牙益智節目也很有創意。其特點為將人性中的貪婪及爾虞我詐刺裸裸地呈現,使觀眾對人性有更深一層的認識,它是怎麼進行的呢?

 

節目由一主持人負責引領,共有六位參賽者圍坐一張桌子,而桌上有兩只裝著五萬歐元的手提箱。該遊戲規則為,參賽者需想方設法欺騙他人出局,最後未被淘汰者便可贏得巨額獎金。其中的人性,讓人瞠目結舌。

 

例如有人會聯合次要敵人(較無威脅性的)打擊主要敵人;有人搞出賣(利用情感的弱點,欺騙一起報名參賽的朋友,讓其提早出局),有人以色誘人(美女欺騙男人,讓其得獎金,代價是變為其女友),有人以利誘人(某人保證對方退出後一定與其共享獎金),有人扮豬吃老虎(甚麼都裝不會的人最後沒想到是最聰明的)等等。也使筆者真正在螢幕上目睹了人性的多面性。

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火紅的印度電影-《貧民百萬富翁》裡的益智節目,這兩種性質類似的節目都具有高度群體性。

 

透過電視觀賞的大眾都很難沒有躍躍欲試的衝動,假設可以透過互動的機制(數位電視的另一種應用)開放全民參與對賭、投票、聲援,那該是有多刺激又具有潛在的週邊商機啊。當然,囿於國情之不同,不是所有的節目都可以照單移植,但是國際對於上對於創新內容的嚐試,還真值得我們學習。

 

有線電視數位化營運正在上演,除了多頻道的思維、提供解放收視時空限制的DVREPG服務之外,是否也可思考利用高畫質、互動的特性來開創一些創新內容及感動體驗,畢竟,技術是加值,技術與內容整合才能夠創造出新鮮的節目菜單吧!!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BIT 的頭像
    CBIT

    台灣有線寬頻產業協會

    CBI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