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09.06.28/中央社╱記者梁君棣╱台北28日電】
兩岸新聞傳播高峰論壇今天登場,剖析兩岸傳媒發展;香港立法會議員黃毓民說,數位時代政治傳播已挑戰主流政治論述方式,但有學者認為提及政經議題,民眾仍較信任平面媒體。
由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主辦,行政院大陸委員會等單位協辦的兩岸新聞傳播高峰論壇,包括台、港等學者與媒體從業人員,共同討論數位時代兩岸新聞傳媒發展現況與遠景。
同時也是香港著名電台主持人的黃毓民,也以「數位時代的政治傳播─是傳播革命,也是政治革命」為題發表論文。
他指出,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期間運用網路、手機定期與大眾溝通是明顯的案例,而香港「社會民主連線」成立之初,由於難以透過主流媒體闡述政治理念,因此依靠網路上的平台與大眾交流,藉以凝聚固有的聽眾群,也吸引新一代的網民收聽。
黃毓民認為,數位時代讓「天涯若比鄰,海內存知己」不再是傳播學者在課堂上的虛詞套語,而是人類社會互動、溝通的實然。
陽光廣播聯播網董事長洪煌景發表「數位時代兩岸廣播業的發展」時說,廣播並非主流媒體,全球正值多媒體整合的時代,尤其網路及手機的興起,媒體單一功能逐漸被取代及模糊,電視可以聽廣播,網路及手機亦同,數位時代的來臨,廣播必須改變,節目要有自己的特色,才能生存。
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黃葳威評論表示,上網已成為現代人的重要生活型態,不過,網路傳播的角度雖然多元,內容豐富,但談到政治、經濟等議題時,民眾還是比較信任平面媒體的言論。
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講座教授鄭貞銘專題演講「數位時代新聞教育的變與不變」時表示,數位時代新聞改變的部分有重新論述新傳媒的學理、重新建構新媒體的經營及重新建立與網民能共同接受的媒體新關係。
他提出籌組學會,群策群力進行系統研究;兩岸合作,加強交流;注意國外發展,拓展新視野;新聞教育適時調整師資與課程4點建議,以因應數位時代媒體大環境的改變。
全文轉引自: http://www.cna.com.tw
留言列表